“三孩”政策下,輔助生殖市場有哪些機會?
更新時間:2021-07-13 09:48:55 關鍵詞:輔助生殖
“三孩”政策下,輔助生殖市場有哪些機會?
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,審議《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》。會議強調,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,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。據東方財富網顯示,“三孩”政策發布當天,資本市場“輔助生殖”板塊增長3.09%。
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
Frost Sullivan數據顯示,在不孕癥患病率上升和“二孩”政策激勵等因素影響下,2014年—2018年,我國輔助生殖服務市場以13.6%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,在“三孩”政策下,預計未來將迎來更高的增長,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。
在龐大的市場規模下,我國專注于輔助生殖領域的企業數量卻屈指可數,主要有貝康醫療、錦欣生殖、麗珠集團、億康基因及韋拓生物等。眾成醫械數據顯示,貝康醫療、錦欣生殖*一時間享受到了“三孩”政策紅利,兩家企業港股全面拉升。5月31日,貝康醫療最高漲幅超15%,錦欣生殖超17%。
2020年2月,貝康醫療的胚胎植入前染色體非整倍體檢測試劑盒(半導體測序法)通過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獲批上市。2020年,貝康醫療還交出了一份較為亮眼的“成績單”:企業年度營收達8110萬元,同比增長45%;毛利潤達2771萬元,同比增長5%。
錦欣生殖則專注于輔助生殖中的試管嬰兒服務(IVF)市場,成為輔助生殖龍頭企業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錦欣生殖2020年營收有所下降。據錦欣生物年報顯示,其2020年收益約14.26億元,同比減少13.5%;純利約2.6億元,同比減少38.1%。
除了以上專注于輔助生殖領域的企業外,威高、博奧、安圖等少數非該領域的醫療器械企業也開設了輔助生殖相關業務。
多方因素收緊行業準入
千億元規模的輔助生殖服務市場連年增長,為何國內企業甚少入局?主要原因在于,輔助生殖是雜糅了道德風俗、社會文化和醫學科技的“混血兒”,在我國,輔助生殖產業不僅面臨較高的技術壁壘,還受到法律法規的嚴格管控。
2001年2月,我國頒布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》和《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》,并于當年8月開始施行。同年5月,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、人類精子庫基本標準及技術規范、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倫理原則出臺,后在2003年10月進行修訂,并沿用至今。2006年4月,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及人類精子庫培訓基地認可標準及管理規定》和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人類精子庫校驗實施細則》發布,進一步細化輔助生殖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具體操作步驟。2015年,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配置規劃指導原則(2015版)》《關于加強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人類精子庫管理的指導意見》以及《關于規范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人類精子庫審批的補充規定》等輔助生殖相關政策要求出臺。在一系列法規規范下,我國輔助生殖行業監管嚴格,準入門檻很高。
按照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》,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分為人工授精(AI)、體外受精—胚胎移植技術(IVF-ET)及其各種衍生技術。各類衍生技術包括卵泡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(ICSI)、胚胎凍融及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(PGD)等。由于涉及道德倫理及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因素,代孕及克隆等方面的技術在我國法律層面上已被明令禁止。
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,截至2019年底,我國經批準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共有517家,其中90%為公立醫院,經批準開展PGD服務的醫療機構共有70家,約占全國輔助生殖機構總數的13.5%。
本土企業積極搶占市場
輔助生殖領域醫療器械主要包括輔助生殖高值耗材(如胚胎冷凍/解凍液、胚胎培養液、PGT試劑等)、輔助生殖固體耗材、輔助生殖專用儀器,屬第二類或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。目前,我國輔助生殖醫療器械市場以進口產品為主,95%的市場份額被國外企業占據。隨著國家鼓勵生育政策的落地,在我國人群不孕癥發病率連年增長的背景下,輔助生殖服務需求將迎來快速增長期。與此同時,在市場需求增長及國外產品的壟斷壓力下,本土醫療器械企業將加大馬力,提高研發生產力度,積極搶奪本土市場份額。
據眾成醫械大數據不完全統計,2018年以來,我國共有60余項輔助生殖醫療器械產品獲批,其中,國產產品40項左右,且審批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。在地區分布上,獲批國產輔助生殖產品的企業大多分布在廣東、江蘇等地區,其中廣東以9件產品位居全國首位,占比超兩成。
未來,本土輔助生殖醫療器械企業在加大研發生產力度的同時,也需要根據自身優勢,聚焦運營管理和渠道建設,結合本土特征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,從而擴大品牌影響力,提高市場話語權。